《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范文(精选十六篇)

2023-11-27   来源:听课报告

【篇1】《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

《地球的运动》教案

秦皇岛市第十五中学地理教案设计   ――   年  级 初一 学  科 地理 教  者   编  号 070102 课  题 地球的运动 课时数   类  型 新授 备  课 日  期 年  月  日 上  课 日  期 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星期 第  周 教  材 分  析   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科书中第一章的重要一节,是本章中的难点之一,同时第一章又是本册书乃至整个初中地理中最难懂的一章,可以说是难点中的难点。不仅难懂,而且所涉及到的知识如地球运动的周期、方向、意义等是以后学习气候、时差等知识的基础,所以也非常重要。可以说既是难点也是重点。 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易分散。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发积极热烈的氛围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在小学的自然和社会课上已经了解了一些地球和地球仪的简单知识,但是缺乏基本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教具学具     预习要求     教学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媒体呈现内容 教学预见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基础   拓展   教后记:                                                     【科  目】  地  理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  【授课地点】教 室 【授课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学  时】2学时 【授课内容】地球的`运动   【授课时间】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 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教师用鼠标控制,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单击使该区域放大,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表。)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北半球的季节 月份 北半球得到光热的多少 春     夏     秋     冬     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 [讨论](分小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识)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 ②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 [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三、地球上的五带 (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湖南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北温带) ③完成下表: 五带 范围 有无阳光直射 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 四季变化情况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篇2】《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通过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提高地理能力;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很活跃,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教学效果较好。

优点:

1.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2.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注重课外相关知识链接拓展,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不足:

课前播放第宇宙探索影像资料,更能营造氛围感。结束能再让同学整体演示一下地球运动,首尾呼应,体现收获更好。

【篇3】《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工具:

地球仪投影片地图册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式、画图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从中我们明确了一天中昼夜是交替变化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一个太阳日――24小时,那么每天的昼与夜的长短是否一样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赤道示意图(1)

讲解:任何线圈被晨昏线都分为两部分:昼弧和夜弧。昼弧越长,白昼越长,夜弧越长,黑夜越长。看图(1),此时节气为二分日,(画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各地昼弧夜弧等长,说明昼夜相等,各为12小时。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示意图(2)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图(3)

提问:1、这两幅图中,太阳直射在哪个纬度?此时是什么节气?南北半球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哪个纬度最短,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2、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3)赤道处终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始终把赤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4)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5)相同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巩固练习:(略)

过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各地日照时间不同,即昼夜长短不同,同时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弱不同,我们用正午太阳高度来表示。

板书: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讲解: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比如说太阳光直射的地区,各地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都能达到90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提问:请大家看书21页,并结合地图册,思考: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略)

讲解:随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故: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故: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时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时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过渡: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板书: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提问:1、季节是怎样划分的?

2、五带的划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划分的?

学生回答:(略)

讲解:1、四季的划分

(1)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的四季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月份划分

2、五带的划分

(1)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年总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投影片:五带的划分示意图

讲解:(1)明确五带的极昼极夜现象、阳光直射状况以及季节变化

(2)分析如果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五带的范围会有什么变化

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主要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大家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明确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布置作业:(试卷)

【篇4】《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篇5】《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

《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难度比较大、又十分重要内容之一,是考试常考并题型多变的一节内容。之所以说它难,除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之外,没有相关的知识准备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比如经纬网的知识、立体几何知识、日照图的判读、世界地理知识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现在不太懂没有关系,等到以后具备了相关方面的知识,自然就会明白了。

这一节课包括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以及各自产生的地理意义。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特征搞清楚,是学习和理解整节内容的基础。

在地球自转这块有三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及自转的速度,二是地转偏向力,三是时区和区时的计算。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恒星日和太阳日放于小字活动部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由于学生对物理定律的不熟悉,很难理解用公式计算出线速度的差异,理解掌握不了,只能用硬性让学生计出有关于线速度的三个特点。至于第二个难点,有关于地转偏向力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比较感兴趣,掌握起来也比较快。因为涉及到此知识点的题目都是比较有趣的,跟学生生活有相关性,至于第三个难点时区和区时的计算,时差时区的教学较为抽象,理性思考的内容较多。一些逻辑思维较强的同学学习起来就较为轻松且兴趣浓厚。但有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所以尽量在课堂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提高,多练多看。

在地球公转这块难点很多,如正午太阳高度部分、昼夜长短的变化是这部分教材的一个难点,再有是季节更替的规律,对于这部分内容,教材并不完全拘泥于传统,而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等因素做了灵活处理。

我感觉《地球的运动》这一整节课的讲授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比如问题像1 月初是近日点,可是为什么我们这里反而比较冷呢?这样问题都能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当然,上课过程也有不少遗憾。比如:

1、没有借助是地球的模型来让学生对自球运动产生感性认识。这样就会让学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后有关地球方面的教学多让学生将地球仪移动,感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对于难理解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讲透。对于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就要花较多的教学时间来讲透,特别是要让学生讲,教师要认真听,要听出学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比如说两点方位的确定,A 在B 的什么方位,B 在A 的什么方位?让学生说一说。

3、让学生动手多画图。从一些作业和练习中看出学生学习地理的心不够细,比如说地球的经纬网的图,学生平常上课就一眼而过,没有留意要点,当要求他们交上作图的作业时,错漏百出。所以让学生再动手多画图,教师也可以从作业中看出学生掌握的情况。

【篇6】《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

从去年开始,通过郭思乐教授我了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视频中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什么才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于是我开始对生本教学进行尝试与实践。最初面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本的快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成为我备课的主题。

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尝试,但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例如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进度缓慢,学生知识掌握水平低等等,说实话我很快就要选择了放弃。但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进的地区学习经验,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来越成熟,这似乎又让我燃起了信心,并决心要把它做好。

【篇7】《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

《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

【观察主题:学生活动与学习目标的达成】

本节课内容为《地球的运动》,周老师共组织了三个学生活动来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

1、分小组:自制地球仪,限时10分钟。在泡沫球上用彩色水笔标注南北极点、赤道、4条经线(每隔90度画一条)。

2、(1)用刚才制作的小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2)思考下列问题:

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

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呢?

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呢?

指向学习目标:学生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3、(1)演示地球自转,手电光代替太阳光;

(2)观察讨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指向学习目标:学生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观察结果】

活动一制作地球仪过程中,学生非常兴奋,参与度非常高,用时15分钟+过长,学生能够很好的认识地球仪,经纬线等基础知识,但这应属于上个课时学习目标。

活动二地球自转教学中,通过地球仪演示,和学生的观察探讨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说出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学生对于地球自转理解比较透彻。

活动三昼夜更替讲解中,通过用手电光模拟太阳光照射,生动地让学生感受到“昼”与“夜”,并且理解由自转导致昼夜之间的更替。并能举出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但发言不够积极。

【听课感受及建议】

整节课观察下来,在学习目标的驱动下,学生积极展开活动,通过自己探索的过程去理解、运用课堂知识,相信学生在这节课中收获颇丰。周老师很好地用活动调动起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点。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学生活动的首要特征就是要能够吸引学生。此外,周红老师问题设计有层次,环环相扣,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很好的点明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快速达成本课学习目标。

美中不足的是,这次的学生活动的时间安排值得商榷。因为活动一制作地球仪前后所花时间不少于15分钟,但是对于“地球的认识”的大部分内容,例如:认识南北极、经纬线部分都是完全可以在上一个课时完成的。这个活动更像一个复习或者导入,这样安排会不会使得后面内容时间不够充裕。也许周红老师是希望能够加深学生的认知感受,但这样的活动安排并不是必要的。在评课的时候,组内老师就提出活动一与后面活动二、三不够贴合。制作地球仪在后面的教学中其实扮演的角色并不重。建议可以将活动一取消或者简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后面的活动。

【篇8】《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一天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 步骤:

(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 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

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 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产生

教学过程:[片段]

[提问]:1. 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

“想一想”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板书]4.季节变化

2. 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

[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

要求:

1. 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 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 (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

3. (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

4.季节变化

5.五带的划分

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

请学生在一天当中的早、中、晚三个时段观测太阳高度和热量的情况,并在课堂上总结结论。

第二课时

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三课时

小组活动,阅读“五带的形成” 通过互助学习,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派代表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温度带的情况。

【篇9】《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地球公转轨道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篇10】《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

教学基本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一的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本节课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学的思想。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2、采用讨论比较方法展开“活动”

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采用比较法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异同点,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以及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搜集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资料,对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及带来的影响。

2、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①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②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 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课时 拟用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感受下列现象

日出日落

日出自东、日落自西

日出日落产生的现象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学生阅读后提问:

①、生活中我们感到是天转还是地转?

⑵、哥白尼的“日心说”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知识,首先学习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自转。

演示一: 教师展出地球仪,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板书:1、自转运动的规律

①概念 绕地轴旋转

②方向 自西向东

③周期 一天(大约24小时)

(承转)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板书:2、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学生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小结:板书3、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

②产生地方时差

【布置作业】 课后复习课文,预习下部分内容。

【篇11】《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

地球的运动一节内容所讲述的问题尽管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基于初一学生年龄较小,这一知识点所介绍的内容又是宏观世界当中形象,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产生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实际上如果仔细考虑,大家会发现:关于地球是球体,地球的公转特点,最有发言权的不是地理学家,而是进入太空曾经面对地球的宇航员。基于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为处理这一部分难点,我在教学中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试验将这一宏观的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眼见为实的效果。做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一、观看地球运动模拟短片,观看前要求学生做好角色的转换,那就是在观看时,学生已不再是在地球上,而是到达了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

二、付之于试验,模拟短片学生的参与度仅限于观察,还不足与让学生清晰,紧接着利用设计的教具,学生亲手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地球公转的现象,和地理短片中的收获进行有效地统一。

三、学生通过观看地理短片、亲手试验所得到的只是一些现象,这时候老师所要进行的就是引导学生把地球运动这一规律性的现象的规律总结出来。这样才算完成了这一难点的学习。

也许到这里大家以为难点的教学完成了,其实不然,要想真的让学生掌握这一部分知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根据师生归纳的规律性的结论,学生再去进一步观察地球运动,()找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的长短的关系,气温的变化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等等这些学生未曾接触到的现象与学生已知现象的统一。地球运动教学,我们教材中实际上注重了运动中的静态,比如四节气,或许学生在关注四节气特征时大都是记住了,在教学中,把地球公转示意图,进行横向分割把一年分为春半年,秋半年(当然教材中没有这种说法),比较春、秋半年气温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然后把地球公转示意图再进行纵向分割,分为冬半年、夏半年,比较冬、夏半年昼夜长短的差异,然后两种分割复合在一起,实际上一年当中也就分割成了四段动态部分,至于静态的四个节气的特点,也就不难掌握了。教材中有许多的内容使学生所力所不及的,在教学中多与生活中现象联系,不仅注重学生学到,更注重学生悟道。

【篇12】《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

《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初一学生。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大致要学什么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本节课要注意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讨论比较方法等形式,从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但还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篇13】《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

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篇14】《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解析我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目的,在知识层面要求明显高于本章其他教学内容描述地球宇宙环境、说出地球圈层结构等教学要求,我认为本节课应该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内容。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高,教材在本节课中知识量极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对于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与在学生心里形成地理课就是简单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的地理学习观念形成很大的冲突。因而如何将本节课的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说理的知识生活化,把知识量极大的教材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模块,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构架下完成相关知识的重构与理解,完成相关教学要求,而不至于让本节知识成为学生地理课程学习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丧失地理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

参考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基本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

(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

(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

(4)理解由于地球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地方时和时差现象

(5)学会运用地方时和区时概念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6)理解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而导致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7)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8)学会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形成的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之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的机制和由此导致的五带和季节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

(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

(3)通过对不同区域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发生偏移现象的图像的感知,理解地转偏向力及其作用特点

(5)通过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变化的演示动画和日照图的判读,以小组活动的

形式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总结,阐述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学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与之有关的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参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

(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昼夜交替和地方时

(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带

2.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2) 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比较

(3)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4)地方时和区时含义和计算

(5)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标的层次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内容说理性较强,是整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学难点,同时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空间思维认知模式,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再次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法:由于本节知识说理性质较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主要知识点给以准确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概念,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2、演示教学法:由于本节课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因而需要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教具演示的形式对地球运动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以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理规律性知识进行演示教学,以协助学生构建空间思维的概念。 3、分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虽然知识的说理性强,但是我们也不能用讲授法进行满堂灌,而应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框架的建构过程中来,对一些地理规律的运用发现教学法进行分组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内容知识量大,需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多,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因而将本节内容安排在三个课时内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内容,第二课时完成“昼夜交替和时差”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相关内容,第三课时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更替和五带”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 1.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16世纪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曾依据相对运动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可从他提出这一理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理论只能停留在让人们从主观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

实验所证实,这就是著名的傅科摆实验。这里我们不再对傅科摆实验作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外进行探讨,今天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下到底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和初中的地理的学习,大家能举例说明一下是有哪些现象是受地球自转引起的吗?(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向学生讲授一个关于地球自转的证明的例子一方面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傅科摆及其作用;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地球自转的影响包括哪几个方面,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以及教师的补充,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本节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2.新课讲授:

通过对学生答案的综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三个内容抛给学生,采用总―分―总的模式进行新课教学,带领学生逐一探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三部分内容,以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1)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以及并让其思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指出一方面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因而有昼夜现象;另一方面因为地球的自转,在地球上任意地点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这里采用多媒体演示不同原因形成的现象是不一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然后逐一向学生讲述昼夜交替现象中需要逐一地知识和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晨昏线(圈)、昼(夜)弧、昼(夜)长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太阳日的意义,由于很多内容和知识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新,在这里主要采用讲授法,通过学生观看日照图和对不同的知识概念进行判读的形式完成教学活动。(15分钟)

(2)地方时

地方时的讲解是地球自转意义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因而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用伦敦奥运会比赛时间安排(以当时间进行安排)的实例承转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指出不同地方的时间是不同的,通过这个实例讲解地方时、区时的含义和计算的相关内容,最后提问学生自己喜欢的奥运会节目是什么,最后分小组对各自喜欢项目的比赛时间表进行时间换算,制定一个以北京时间为基准的时间表,从而完成教学活动。由于地方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不一样,因而需要采用讲述法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地方时的第一是在同一纬度上,由于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和日落,因而在人们的心中就形成时间早迟的区别,所以我们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具有的不同的时间称做地方时。同时结合多媒体演示来讲解不同的经线地方时不同这一概念,进而引出地方时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计算不同经线的地方时。然后指出地方时使用不方便引入区时的概念,和区时的计算,并指出一些地区主要的分区计时方式与区时的区别与联系。最后结合例子分组讨论完成案例教学活动的内容。(20分钟)

具体的教学模式如下:

教学实例

由来:地方时使用不方便 解决实例的问题

定义和计算

区时

地方时:定义和计算

几个重要概念的梳理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通过一段视频资料了解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全球不同地区的事物发生偏移的现象,借视频之口向学生讲述偏移这种现象,进而带领学生总结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规律,然

后让学生完成不同地区物体偏移的练习,熟悉这一方面的内容。(5分钟) 3.课后小结:

再次总结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三种现象,让学生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供给学生具体的网址)。 六、板书设计 成因

昼夜交替 晨昏线(圈)

太阳日

地球自转 地方时:定义和计算 时区和区时 地方时 时区和区时 区时的计算 特殊的计时方法:北京时间等 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偏移规律

【篇15】《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

《地球的运动》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实际内容,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注重课外的伸拓,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教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同时,教师巧妙地把这些资源引入新课教学中,珠联璧合,事半功倍。学生的默契配合和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无论是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还是疑难题的讨论,他们积极思考、敢于创新、踊跃发言使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结合地图内容,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归纳,不仅能力得到提高,辩证思维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活动充分贯彻整个课堂始终,教室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是学生成长的空间、平台,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活动形式多样化,有小组合作学习,有学生上台画图,有个体的展现,有团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充分彰显学生的能力。归根到底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师生新的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单向传输者,而是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发言都能予以简要点评,而且点评得比较到位。

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教学我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结合自己的体验说出四季的感受。这样不仅是学生学得有兴趣,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演示过程中速度快了一点,理解能力强的部分同学很快就懂了,理解能力慢的还似懂非懂,今后我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在教学中才能灵活的驾驭课堂,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篇16】《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地球的运动(二) 刘春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根据课标要求: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判断。   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②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四季的形成,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具,找出重点、难点,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从观察入手巧妙地突破。层层深入地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能力。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要求,讲授知识做到深入浅出,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本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学新课   我们继续用地球运行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②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斜着)   ③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   ④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呢?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两次)   尝试从演示中发现地理问题,教师提出探究思路,让学生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老师演示时速度不要太快,若运行一周学生还没有看清楚的话,可以反复一次。   学生回答后,教师必须以板图的方式进一步做具体的解释: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的。它斜着身子,是因为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尖角,这个夹角是66.5°。正是因为这个夹角的存在,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最北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回归线,这也是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   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   为使问题更简单明了,教师将地球运行仪的地球仪取下来,换上一个皮球来演示。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会移动,始终在赤道上。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   没有。   没有热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气温的变化?不会。   地球在一年中没有气温的变化,会不会有季节的变化?   不会。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暑往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   这就解释了我们上节课留下的疑问。   关于四季的产生,我们结合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来详细具体地解释一下。   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反问,来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也可以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①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大约是6月22日前后,请大家想,这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是否是一年中最多的?   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也就是昼长夜短,并且越向北去,白昼时间越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长到24小时都是白天,这就是极昼现象。这一天我们把它叫做夏至日。同时把夏至目前后的6、7、8三个月,规定为北半球的夏季。   这一天,南半球的情况完全相反。   ②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昼夜长短情况与夏至日完全相反。习惯上,规定12、1、2为冬季。   ③当太阳直射点两次在赤道上时,分别在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与南半球相等,昼夜长短也相等,即昼夜平分,因此把这两个节气分别叫做春分和秋分。人们习惯上规定3、4、5月为春季,6、7、8月为秋季。   引导学生读图,通过读图,加深对地球公转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学生就刚才的解释填表,进行总结并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   日期 阳光直射的地点 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及时对难点加以巩固。   为进一步巩固知识,请学生用实际感受来验证所学。   我们当地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如何变化?(不一样。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承转: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别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回答:   读图析图,学会从五带图上获取基本的地理信息。   ①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分别是什么?(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是怎样的?(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极圈)   ③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_,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   ④五带分别会有什么样的气候现象?(热带终年炎热;寒带终年寒冷;温带冬季冷,夏季热,四季分明。)   为巩固学生的记忆,教师在黑板上板图,然后找学生到黑板上就以上问题填图:   绘图、填图,进一步理解五带的分布规律。   ●○板书设计   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   --  66.5°N  北极圈   北温带   --  23.5°N  北回归线   热带   --  23.5°S  南回归线   南温带   --  66.5°S  南极圈   南寒带      

《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范文(精选十六篇)

http://m.hzwyx.net/jiaoxuewendang/32551/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范文(精选十六篇)

听课报告

语文听课报告心得范文汇总五篇

听课报告

关于《秦兵马俑》听课报告【十四篇】

听课报告

《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听课报告(锦集9篇)

听课报告

《一面五星红旗》听课报告范文十三篇

听课报告

数学三年级下学期《面积和面积单位》听课报告范文(精选十篇)

听课报告

《氧化和燃烧》听课报告十二篇

听课报告

四年级语文《云雀心愿》听课报告九篇

听课报告

《地球的运动》听课报告十五篇

听课报告

《一面五星红旗》听课报告精选11篇

听课报告